您好,歡迎進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請登錄][免費注冊] 我的辦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2021年7月4日,商務部公示新認定105家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新一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認定,既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的貫徹,也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推行實施的重要抓手。
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作為產業和貿易有機結合的重要平臺,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推動我國各地外貿轉型升級,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現狀
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是經商務部認定,集生產與出口為一體,具有明顯產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基地。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首次提出于2011年,第一批國家外貿轉型基地共59家。2013年和2014年商務部公示新建外貿轉型基地分別為58家和62家。經過幾年的調整后,2018年商務部新公示建設外貿轉型基地255家,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所公示新建的基地數量分別為65家、64家和105家。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外貿轉型升級基地578家,行業種類覆蓋醫藥、機電產品、紡織服裝、農產品、輕工工藝品、專業化工、新型材料、五金建材八大行業。
分地區來看,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大體上能夠兼顧不同地區的外貿發展。但地區之間仍然存在差異,江蘇、浙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擁有的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數量較多,所涉及的行業種類也較為豐富。對于西南和西北地區來說,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較弱,外貿發展程度相對較低,擁有的外貿轉型基地數量比較少,行業種類也相對單一。
總體來說,經過多年的發展,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已經逐漸成為培育我國外貿競爭優勢的重要載體。在后疫情時代,要利用好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速國內循環,暢通國際循環,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基地建設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加強質量管理,積極采用先進技術和標準,提高產品質量;夯實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逐步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等。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是落實這些措施的重要手段。
第一,基地建設有利于出口產業提高質量,培育品牌。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能夠幫助我國找準自己的產業優勢,確定所要發展的核心產業,努力將產品做專、做精。以丹東東港市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為例,該地借助水產品、草莓兩大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培育以質量和品牌為核心的產品優勢,增強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認可度,從而有效提高貿易額。在這一過程中,丹東市的水產品和草莓成功在國內市場打開知名度,形成了包含“丹東九九草莓”在內的知名區域性品牌。
第二,基地建設有利于夯實產業基礎。穩定完善的產業鏈和夯實的產業基礎能夠有效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丹東市水產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自2018年設立以來,成功培育出一批水產品行業內的地方龍頭企業,形成以丹東泰豐食品有限公司、丹東鴻洋食品有限公司為首的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鼓勵企業之間互相合作、優勢互補,延長水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大大提高了產業密集度,形成丹東市水產品行業獨特的優勢。丹東市以兩大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為主,輔之以兩大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2020年基地貿易額達到40億元。
第三,基地建設有利于優化經營主體。國家外貿轉型基地能夠幫助企業找準定位,聚焦主業;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放眼國際,逐步融入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形成在國際市場布局商業網絡的能力;支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走專業化路線。國家借助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幫助企業解決其在生產經營和出口中所面臨的難點和痛點,幫助其不斷完善產品,獲得更加專業化的生產技術,提高企業在行業內的地位和知名度。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都有明晰的經營策略,我國才能在貿易中更好地把握國內和國際市場,從而實現貿易高質量發展。
第四,基地建設有利于優化營商環境。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是深化改革、優化地方營商環境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能夠為企業提供平臺,了解國家外貿最新政策,為企業之間提供交流市場信息的機會,針對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另一方面,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能夠有效地兼顧東中西部地區發展,針對每個地區不同的行業優勢和外貿基礎,提供因地制宜的幫扶政策,努力實現我國不同地區對外貿易的協同發展,平衡我國的整體貿易環境。
基地建設助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第一,基地強化產業鏈,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能夠暢通產業合作線,將產業內要素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發揮基地內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鼓勵企業間協作,通過產品的深加工不斷延長、完善產業鏈,從而提高全產業的風險應對能力。
例如,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自2019年獲批以來,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上下游產業鏈日趨完備。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無錫市惠山區的上汽大通僅用10天,就生產出60輛負壓型救護車,向世界展示了該區完備的汽車產業鏈和較強的生產能力。2020年,盡管面臨國際貿易摩擦和疫情雙重壓力,無錫市惠山區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出口額仍然保持高位增長。無錫市惠山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成功做到了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構建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與此同時,國家從資金、信用貸款、出口信保等多個方面為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提供支持,以發揮基地產業鏈的核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幫助企業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協作分工中的地位,從而更好地融入國際大循環。
第二,基地激發內生動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能夠通過完善生產和擴大出口等方式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地區生產總值的提高能夠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內需,從而加速國內循環。此外,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有利于激發企業內生活力,壯大龍頭企業、突出優勢企業,培育企業主體地位,在國內為企業營造一個開放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有利于提高企業國際化水平,鼓勵企業有計劃地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海外倉與分公司,逐步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新興國際市場,不斷優化國際營銷網絡布局,推動更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參與國際大循環。
未來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第一,打造公共平臺,實現基地融匯。目前,我國已設立578家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平均每個省市擁有10余家不同行業的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同一區域內的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不應該彼此孤立,而應該互相協作。
以江蘇省為例,目前該省共擁有全國外貿轉型升級基地45家,涉及新能源、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眾多領域。徐工集團充分利用這一機遇,著力打造工業云公共平臺,實現“互聯網+云技術+制造”的全新工業經濟發展模式。一些企業依托所在基地產業集聚的優勢,積極打造信息共享平臺;通過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的高效協同,實現全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助力提升產業貿易融合水平。我國其他省市可以借鑒江蘇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發展思路,通過打造公共平臺,實現不同行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融會貫通;借助公共平臺建立起涵蓋全行業、全地域的產業知識圖譜,服務于我國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規劃與建設,有效提升產業治理能力。
第二,順應數字化時代趨勢,推進基地轉型升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過去5年,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增長近10倍,有效地促進了外貿轉型升級。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跨境電商的穩外貿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高達1.69萬億元,同比增長31.1%,跨境電商已逐漸成為推動我國貿易轉型和升級的重要途徑。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順應數字化時代趨勢,著力發展跨境電商,通過加強基地企業與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大型電商平臺合作,一方面能夠有效擴大基地企業的出口市場,提高企業與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對外出口額;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推動基地企業數字化轉型,使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更好地融合。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基地形象。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提出至今,做出了卓越的成績,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基地仍然缺乏市場知名度和來自消費者的認可。像珠江三角地區,本身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有良好的外貿基礎,擁有的國家外貿轉型基地數量也相對較多,基地之間便于進行資源整合,基地內的企業和產品也更容易受到關注。但是對于中西部地區的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本身所在地區的外貿基礎相對較弱,基地產品在打開市場時面臨著更大的困難。所以,要加大對基地企業和產品的宣傳力度,以媒體平臺為窗口,把握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大型展會的機遇,加強基地的自我宣傳,不斷地提升區域品牌的整體形象和企業及其產品的國內外知名度,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打開更加寬廣的高質量發展之路。